2002年,我國考古人員對西夏陵3號陵月城、陵城的現場清理,使得困擾考古學界多年、也引起廣泛探索和爭議的西夏陵牆體建築問題,終於有了初步答案。

不僅發現了一些從未發現過的珍貴文物,也發現了許多塵封已久的秘密。其中幾件灰陶“鳥人”更令人驚歎不已。

這次清理發掘是在中國社科院3位資深考古專家的指導下進行的。

雖然清理發掘面積只有3300平方米,占計畫發掘面積1.66萬平方米的1/5,但這露出的“冰山一角”,就足以令考古學界興奮不已。

牆體建築是西夏陵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於千百年來倒塌損毀嚴重,已經很難知道它的原貌了。

這次發掘,基本搞清了3號陵月城、陵城牆體的結構、形制、體量及裝飾。

在52米長的月城東牆殘基,發現了18對柱洞及草秸泥、紅牆皮等遺跡,也發現了大量的板瓦、筒瓦、瓦當、滴水。

清理發現,用黃土夯制的牆體厚達2.45米,每間隔3米就在土牆兩側嵌有一對方形木柱。

可惜這些起加固和支撐作用的立柱都已蕩然無存。

令人稱奇的是,專業人員還在月城牆體兩側距牆體48釐米的地面上發現兩條成行的小水坑遺跡,專業人員認為那是滴水線。

根據發現,考古專家認為,此處牆體是在黃土夯築的外面塗抹了幾釐米厚的草秸泥,再塗上赭紅色顏料,牆脊上建有人字形屋頂並鋪砌板瓦、筒瓦、瓦當、滴水,從兩條滴水線相距3.41米來看,這個頂部建有出簷複瓦並飾以其他建築構件的紅色牆體是十分雄偉壯觀、莊重典雅、威嚴肅穆的。

但陵城牆體並非都無外磚包砌。

此次在3號陵內城東南角闕處意外地發現了5個相互連接的圓形夯土墩台,其底部均用契形磚包砌且相當規整完好,包磚最高的地方有1.8米。

專家認為,此處應為實心的象徵性建築,土墩臺上可能建有高低錯落的5座塔式建築。

這種建築風格與中原地區區別明顯。這說明西夏文化除吸收中原漢唐文化的營養之外,還深受中亞民族文化的影響。

考古人員還對陵園內城東神門進行了發掘,出土了一大批珍貴文物,其中泥制灰陶、紅陶塑像堪稱難得一見的珍品。

被專家稱作“鳥人”的灰陶塑像共有5尊,其中3尊大體保持基本輪廓,一尊基本完好。

塑像高42釐米,人頭鳥身,空心,面目慈祥,髮髻高聳,用兩串串珠將頭髮籠起,後背有三個長條插孔,兩個插有活動翅膀,一個插有尾翅。

鳥腿粗壯有力,刻有羽飾。

底座正面是對稱的卷雲。

像身前傾,作振翅欲飛狀。這種塑像又稱“妙音鳥”,在佛經中被稱作“迦陵頻伽”,此處可能是用作建築裝飾。

此外,還出土了大量紅陶塑像,有14個比拳頭略大的頭基本完好。

專業人員從現存資料分析,它們的身高約有40釐米,眉心都有吉祥痣,頭戴花冠,慈眉善目,有的雙手合十,花冠上的花紋細膩清晰,比例勻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