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遊石窟位於杭州西南100多公里的龍遊地區,地處浙江中部,一個叫石岩背的小山村。
站在村前眺望遠處,一條衢江環繞而過,視野開闊,有心曠神怡的感覺。村邊臨江處有一座竹林禪寺,寺中香火嫋嫋,佛音陣陣。
1992年6月9日,當地村民吳阿奶與其他三人動用四台抽水泵連續17個晝夜的抽水,終於為人類展現出一個神秘的地下世界,這些洞窟都建在距地面數公尺深的地下,為紅砂石質。
每個洞窟面積為1000至3000平方米,高度約30公尺。
氣勢宏偉壯觀,景觀撲朔迷離,令人驚歎叫絕,也讓人百思不解。從那時起,龍遊地下石窟群的神秘怪異,引起了考古界、旅遊界以及有關方面的關注。龍遊石窟的規模浩大恢巨集。
從已經開發的7個石窟來看,石窟的工程浩大恢巨集、模式基本統一。造型、格局、風格如出一轍。
全局著眼,分佈合理。最小的1號窟,約300平方米、2號窟約900平方米、3號窟約1200平方米、4號窟約2000平方米、5號窟僅700平方米。5個石窟的地面面積達5100平方米。
據瞭解,就在石岩背村方圓1平方公里的地下,類似的石窟共有24個,如果按平均每個石窟以1000平方米的面積來計算,一個石窟就要排出土方2萬立方米,以23個石窟計算則至少可排土方48萬立方米,若以一人一天可排土方0.3立方米,則需要100萬個工作日才能完成。
有人作過統計,若每天投入1000人不分颳風下雨、夜以繼日地工作,也需要耗費六年的時間。
龍游石窟的氣勢壯觀,設計精巧科學、施工規範先進,確實具有鬼斧神工之魅力。
每個石窟就是一座宏偉的大廳,呈倒鬥矩形狀,出口小下麵大,一面陡峭,一面按約45度角傾斜,四壁筆直,棱角分明。石窟頂部及洞壁的鑿痕排列規則有序,鑿線整齊劃一,該平行則平行,該弧狀則弧狀,寬度均在一尺左右,猶如出自一人之手,又似機械加工一般,石窟沿壁有臺階上下,成鋸齒形,鋸齒間相隔達3米,其中臺階到洞口要有4米。每個石窟都有粗大的擎柱支撐著頂部,多則4根,少則1根,最大的周長為10米,最小的周長為5米。
且三角形,尖朝裏,面朝前,每個石窟自成一體,互不相通。石窟內部都有一個半鑿半砌的矩形方池,約20平方米,深約5米。
在一號石窟站立抬頭10米左右處,清晰可見一幅岩畫,內容是馬、鳥、魚三種動物。這是已發現的7個石窟中惟一的窟內岩畫。
線條渾厚古樸,很有意境。龍游石窟留給人們古樸輝煌的同時更多的是深不可測的神秘,如建築時間更是眾說紛紜,有明、宋、唐、漢、春秋、黃帝等各個時代說。至於功用方面,許多專家學者經過考證,則有許多說法:
一為陵墓說,有考古專家提出龍游石窟是古代帝王的陵墓或皇宮、儲藏室,這說法有許多牽強之處:作為皇陵或宮殿是皇室成員起居安息之地,為什麼石窟中沒有留下半點皇族的隨葬品或宮中遺物;第二,既然是皇陵或皇官,理應對如此寬暢的宮殿作適當的分隔,如百官朝拜的龍庭、帝王起居後宮,將士衛兵住處等,而石窟中空空如也,毫無遮擋之物;石窟上下階間距很大,運輸進出都有一些難度,難道不考慮水火、地震或其他因素引起的滅頂之災嗎?
二為採石說,有專家認為,龍遊石窟是古代人採集石料而留下來的廢棄洞窟,這也難圓其說:石窟內石料屬紅土積沉岩,據目測,裸露在外的岩石很容易風化,如此容易風化的石料,又何必花如此浩大的工程去開採;地下作業需要一定的設備和條件,如挖掘設備、採光設備、搬運設備等,當時又是如何解決的,為什麼也沒有留下任何痕跡;既然是採石廢棄的洞窟,又何必要如此規則的修飾?
三為屯兵說。
有專家提出龍游石窟曾經是越王復仇的練兵屯兵之地,理由是怕被奸細發現而告密,故挖地下石窟進行備戰;這也有疑點:挖掘石窟並非一朝一夕所為,要把數年的大好時間用於挖洞,又用數年的時間進行練兵,豈不荒廢消耗本來已弱小的實力;在石窟屯兵自然採光無法解決,人
工採光又沒有留下煙火痕跡又如何解釋;屯兵地必須道路通暢,進出便捷,這是兵家常識,而石窟上下一條道,間距有3米,如何體現兵貴神速的策略?四是外星文明說。
UFO研究者根據實際考察,分析眾多疑點,提出了外星文明留下遺跡的觀點,很有一定的說服力,但是也有不少疑點:外星人挖掘石窟的目的何在?
如果為了居住而挖掘如此工程,倒不如自己攜帶材料建造地球考察站更經濟安全。
如果是為採集地球元素,又何必搞得如此規則精細呢?另外從整體看,石窟挖掘非常規則,鑿痕整齊劃一,外星人必然利用先進的挖掘設備作業。
但是,仔細觀察,鑿痕也有細微的變化。
與其說肯定是大型挖掘機械之功,還不如說出於能工巧匠的一人之手。
最近考古人員在龍游石窟2號洞的水池淤泥中,發現兩隻西漢時代的殘破陶壺,推斷這處地下巨型石質建築群的建造時間,最遲不會晚於西漢時代,距今至少已有兩千年歷史。
浙江省考古研究所所長曹錦炎和研究員王明達,將清理出的陶片拼湊起來,是兩隻殘破的施釉陶壺。
其製作特徵是:圓唇、口微侈、長頸、鼓腹、有耳,口沿以下施青釉,頸腹交界處有一圈波浪紋。
神秘的龍遊石窟可以與埃及金字塔相提並論,值得廣大有識之士去考證探索,去解開這個就在我們身邊的世界之謎。
|